每年海平面下降,冰川融化,我们就知道是因为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原因,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气候变暖会产生的危害,在地球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。
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。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,如石油,煤炭等,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,即温室气体。
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,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,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,导致地球温度上升,即温室效应。
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,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,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,从而导致温度上升,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。
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、冰川和冻土消融、海平面上升等,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,还威胁人类的生存。
另一方面,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,与海洋温差变小,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,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,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,影响人类健康。
汽车限行,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,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。
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,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。应在发展中国家“减排”,还是在发达国家“减排”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。
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,2013年后的“减排”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。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“南北关系”问题,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。
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。其一,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,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,导致农作物减产,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。
其二,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。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,从而提高产量。
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,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,加剧了变暖现象。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。
另外,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,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。
全球气温的上升,对物种生存的危害越来越大。如果年平均气温保持1.1到6.4摄氏度的增长速度,到2050年约30%的现有动植物都会面临着灭绝的威胁[来源:环保署,科学美国人]。
这些物种会因为荒漠化、森林砍伐、海洋变暖、无法适应气候等原因而灭绝。
野生动物研究者注意到更多的弹性迁移,动物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遥远的南方,寻找维持其生存所需的栖息地,如红狐,曾经的北美居民,现在则生活在北极。
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增多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一项测试,它威胁着淡水,清洁的空气,燃料和能源资源,粮食,药品和其他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,而不是对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生存条件。珊瑚白化仅仅是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有形影响之一。
有证据证明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,这意味着世界上任何变化都与土地、水和生物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。科学家通过观察白化和死亡的珊瑚礁发现这是海水变暖造成的。
同时一些植物漂移,动物改变栖息地的现象,也都是由于空气和水的温度上升或冰盖融化的造成的。
最大受害国: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"沉没"的国家。
该国气象局推算,50年之后,海平面将上升37.6厘米,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%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。这对图瓦卢意味着灭亡,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。
由于气温的上升,坐落于印度洋上的"世外桃源"马尔代夫消亡时间屈指可数。2009年10月17日,马尔代夫内阁召开世界首次"水下内阁会议",凸显全球变暖对这个国家的威胁。
气候变暖的出现因素有以下几点:
1.人口剧增因素
2.大气环境污染因素
3.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
4.土地遭侵蚀、沙化等破坏因素
5.森林资源锐减因素
6.酸雨危害因素
7.物种加速绝灭因素
8.水污染因素
9.有毒废料污染因素
10.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